专门弄了一个大房间摆放电脑,看上去就跟网吧似得。
每个人三个显示屏围绕,肝的眼睛疼。
不仅仅是国内的视效小伙加班,国外请来的特效大咖们也毫无怨言的在跟着拼。
不是他们不想自由。
不是他们不想八小时。
没办法,从2008年至今,云集大量特效制作公司的洛杉矶有6家相继倒闭,上千名特效工程师失业,许多往日衣食无忧的签约特效师沦落为短期合同工。
尽管目前好莱坞大片几乎都有特效镜头,但特效部门最终获得的利润只有5左右,远远低于其他部门的20以上。
这个曾经最有优越感的行业,逐渐开始输出廉价劳动力。
而在电影制作时,特效师也越来越被视为技术工人。
不加班是不可能的。
一个刚入职的特效师可能每周工作50到60小时,后来就会增长到90到120小时了,加班成了家常便饭。
更痛苦的不是加班,而是失业。
一旦一个项目结束,他们可能立即下岗,直到几个月以后有新老板招收。
这期间,他们是没有收入的。
好莱坞的特效师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,伦敦、温哥华、新西兰,一个命令就能让他们飞到地球对面去,离开老婆和孩子。
克莱斯特的喵眼视效成立,邀请了全球范围的三十八位顶级特效师加盟。
他们很多都服务过工业光魔、数字王国等特效大厂。
一开始的时候,确实有国外的特效师要自由,不服管教,结果三十八位就变成了三十二位。
胡海浪又从名存实亡的数字王国挖来四位,将国外特效师的位子补到三十六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