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到端木宫,朱慈烺站在窗前,望着夜色笼罩下显得越发巍峨的皇城。他仔细回想着自己学过的历史,又结合现在太子身份所得到的讯息,心中迅速盘算着。突然朱慈烺转过身,看向那位在自己身边多年的老太监,沉声问道:“黄伴伴,你说说看,如今大明朝最大的问题在哪里?”
黄太监一愣,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。这个问题太敏感了,稍有不慎就是掉脑袋的大罪。他偷偷瞥了眼四周,见无人在侧,这才压低声音道:“回千岁爷的话,奴婢以为...是钱。”
“哦?”朱慈烺挑了挑眉,“详细说说。”
黄太监擦了擦额头的汗,继续道:“朝廷库银空虚,军饷发不出,官员俸禄也常常拖欠。地方上的税收越来越少,可支出却在不断增加...”
朱慈烺点点头,黄太监说的这些他都清楚。作为一个现代金融人,他对货币、财政这些问题再熟悉不过。
“拿笔墨来。”他突然说道。
黄太监连忙吩咐小太监取来文房四宝。朱慈烺铺开宣纸,在纸上随意涂鸦起来。
作为一个资深金融分析师,他最擅长的就是在混乱中找到机会。很快,纸上就布满了各种分析图表,有收支对比,有贸易流向,还有物价变动...
“千岁爷,这些是?”黄太监好奇地探头看着,却完全看不懂那些奇怪的符号和线条。
朱慈烺没有回答,他的目光在那些图表间来回移动,眉头渐渐舒展。大明的情况或许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。
丝绸瓷器在海外依然有很大的市场,每年通过海上贸易流入的白银数量惊人。江南的手工业繁荣,各地商贸往来频繁。这些都说明,大明王朝的经济基础并未完全崩溃。
“产品有市场,贸易有盈余...”朱慈烺喃喃自语,“这绝不是一个烂到根子的王朝。”
他继续在纸上写写画画,不时停下来思考。
“黄伴伴,”朱慈烺突然问道,“你觉得,为什么我们明明有这么好的产品和贸易,却总是缺钱呢?”
黄太监愣住了,这个问题他从未思考过。在他的认知里,朝廷缺钱是天经地义的事,就像天要下雨,人要生老病死一样自然。
朱慈烺也没指望他能回答,自顾自地说道:“问题出在哪里?是钱进不来,还是进来的钱流走了?”
他拿起另一张纸,开始画更详细的流向图。作为太子,崇祯帝早早让他参与了朝政,所以他能接触到的信息比一般人要多得多。各地的税收、支出、物价、工商业发展状况,这些数据在他脑海中快速流转。
“有意思...”朱慈烺的眼睛亮了起来。“这大明朝有戏啊!”
大明帝国,这个庞然大物,远没到外界传言的那般糟糕。作为一个在金融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职业经理人,他最擅长的就是剖析一个企业的真实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