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到如今,王允也不想再隐瞒什么,况且他也没什么好隐瞒的:“陛下,据探马来报,宇信等人本是先去的北门,不知怎的却忽然掉马杀奔东门,想来必是并州那边走漏了风声,叫宇信等人察觉到了!”
“爱卿,那现在应该怎么办?”献帝终归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,尽管天生聪慧,但还是不能独当一面,“可不能让这二臣跑了,否则朕的颜面何存?”
王允早在来之前便想到了应对之策,当下建议道:“陛下莫急,事情并非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,老臣思得一计,定可使局势转危为安。”
献帝此时哪敢再作它想,连忙问询道:“老司徒有何妙计,快快道来,朕必准奏。”
王允顿了顿,随后说道:“首先,请陛下给曹操下一道嘉奖旨意,表彰他在东郡的所作所为,并提拔他为东郡太守,令他火速带兵赶往东门;其次,再命大将军袁绍、荆州牧刘表及孙坚将军增援东门,争取在东门城下聚歼宇信等人;而老朽则亲自到温侯府上走上一趟,说服他带兵去追杀董贼。”
要说王允临时想出来的弥补之计不可谓不高明,以袁绍和曹操二人来对付势单力薄的宇信,确实是眼下最为妥当的办法。不仅如此,同为吕布义父的王允也可凭借红玉这层关系,让吕布与董卓反目成仇。
献帝闻后,也觉得这个法子可行,当即首肯道:“老司徒机智过人,便依老司徒之计!只是,那曹操屡次被朕逼迫,他会不会心怀怨恨,到时反助宇信一臂之力?”
“陛下勿要自责,以允之见,孟德还是心向朝廷的,只要陛下能够诚心招抚他,他一定愿意为陛下鞠躬尽瘁!”说起曹操,王允心里就有些隐隐作痛。不管曹操身世如何,仅凭他能亲赴险境行刺董贼,便足以证明他对汉室的忠心。只是,唉,皇帝迫得太紧,可能或多或少让这位忠臣心寒了吧……
“是吗?”献帝听到这话,心里多少有些放心了,“哈哈哈,这好办,只要他能帮助朕擒拿住宇信,朕可以封他作车骑将军,再赏他黄金万两!”
是吗,封官赏金?这对寻常人来说,确实是非常有诱惑力的!只是,曹操是普通人吗?若这些黄白之物便能使他驻足不前,他还担当得起“清平之能臣,乱世之英雄”的美誉吗?
曹操自离开飞凤阁后,尚对皇帝抱有一丝好感的他并没有就此离京。他之所以选择留下来,是因为他想再看看,看看这朝廷还值不值得他尽忠。
曹操没有白等!很快,一位衣着光鲜的内侍来到了他的房间: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!荡寇将军曹操为朕扫平东郡黄巾余孽,安抚地方百姓,功劳卓著,今特任命将军为东郡太守,以彰其功。钦此!”
曹操闻旨,不禁潸然泪下,他的内心有些动摇了: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
不等曹操起身,使者又拿出另一份圣旨:“东郡太守接旨!朕自登基以来,前有乱臣贼子董卓扰乱朝纲,后有地方诸侯宇信拥兵自重。朕虽贵为天子,却无天子之权。倘若不除二臣,则令不出京师,朕亦难有作为。卿乃国之栋梁,汉之忠臣,临此危难之际,更应为国效命。望卿能助朕一臂之力,剿灭权臣,重振朝纲!”
“剿灭……权臣?”曹操听到这里,不由吓出一身冷汗。
没错,董卓着实是罪大恶极,杀之那是上承天意,下顺民心。可是,那宇信何罪之有?收乌桓,平黄巾,败董卓,击鲜卑,哪一样不是为天下百姓所称颂,这样的有功之臣怎能诬陷他是奸臣?这还有天理吗?还有王法吗?
这一刻,曹操算是彻底死心了,算是彻底看清献帝的丑恶嘴脸了。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!今日他宇信功高盖主当杀,那明日我曹孟德护主得力又会是什么下场呢?曹操不敢想,也不愿去想,因为那就是一场恶梦,一场有死无生的恶梦!
罢了,就让我曹操最后再做一回汉室的“忠臣”吧:“请陛下放心,臣定当遵旨而行!”
使者对曹操的表现非常满意,看样子正如王司徒所料,曹操最后还是答应了:“曹大人,陛下说了,只要大人能够拿住那宇信,那么车骑将军一职便非大人莫属。对了,陛下让小的转告大人,那宇信如今正朝东门杀去,望大人能够早些发兵,莫叫那宇信跑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