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崭新轻便的军装穿在身上,对着落地琉璃镜看到精神抖擞的自己后,韩明就再也没提过“毛发受之父母”的言论。
甚至,他还时常一个人偷偷在琉璃镜前显摆,显然是已经喜欢上这种崭新的自己。
当然,让这些宋国官兵心理真正产生变化的,可不单单只是这么一套军服。
更重要的是军校内学到的知识以及相应的军械实操。
岳鹏举发誓,即便那种叫步枪的利器落到宋军手中,军中将领也绝对舍不得加强射击训练的。
据他了解,军事学院所有士官,每月的指定的射击弹药量为450发,空包弹为320发,必须能独立组装拆卸50-60mm单兵迫击炮,并在三十息内,连续发射4-7枚榴弹炮。
仅仅这个弹药成本,岳鹏举基本就可以断定宋军几乎没有哪支军队能够效仿,朝廷也绝对不会拿出这么多军饷来支持军队射击训练。
即便是常规军中士兵,楚军每月基础训练量也是平均200发实弹/人,更别提马克沁等重型武器的弹药消耗量了。
除开这些,更重要的就思想上的教育了。
当兵为的什么,对于九年义务教育没毕业的人而言都知道“保家卫国”。
可在这个时代,保家卫国只是一句振奋人心的口号而已,兵和痞在这个世道几乎没什么区别,只不过一个是名正言顺的合法痞子而已。
但在军校内,负责思想教育的教官每天都会灌输给学生,身为军人的职责是什么,又为什么要保家卫国。
这是前来进修的年轻宋国官兵,以前从来未曾想过的问题,如今在军校思想导师的教育下,已经明白了军人的意义。
另外,军人在楚国的地位很高,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得到平民的尊重。
甚至,在某些地方只要士兵掏出自己的军籍本,便能获得最优的待遇,即便地方官吏看到,也必须得给军人让路。
对于这一幕,让生活在大宋这个以文抑武的国度宋国官兵,无比的羡慕和眼红。
后来,他们才了解到,楚国军人为什么能得到尊敬,其中固然有朝廷推波助澜的结果。
但更多是因为他们纪律严明,从不骚扰平民百姓,如果发现一定会被军法严惩。
仅仅是这一条,就足以让这些宋军官兵瞠目结舌,直呼难以置信了。